伊莉討論區

標題: [哲學、大眾心理][被討厭的勇氣:自我啟發之父「阿德勒」的教導][岸見一郎, 古賀史]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sean365024    時間: 2015-6-8 10:16 AM     標題: [哲學、大眾心理][被討厭的勇氣:自我啟發之父「阿德勒」的教導][岸見一郎, 古賀史]

本帖最後由 vm3jo35k6 於 2015-6-8 09:01 PM 編輯

【書本類型】:哲學、大眾心理學
【書名】:被討厭的勇氣:自我啟發之父「阿德勒」的教導
【作者】:  岸見一郎,  古賀史健
【譯者】:葉小燕
【ISBN】:9789861371955
【內容】:使用對話的方式,將阿德勒的心理學帶入生活之中,最厲害的就是他把理論放入生活中的例子,栩栩如生。



【讀後感想】:

自己是讀心理學出生的,過去一直被很多教授說,不喜歡大眾心理學的書籍,但後來自己閱讀之後覺得很不錯,理論有時對於我來說都過於生硬,要帶入自己的內心與生活有著一定的距離,更遑論沒有任何心理學背景的一般人了!但心理學事實上確實對我們生活可以產生很大的影響與效益,他是一個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框架,瞭解之後才有可能改變,才能過更滿足的生活。這本書教導的是一種哲學觀,但更是一種生活態度!看過之後讓我對,原本自己為熟悉的阿德勒,有更深一層的體悟。


特別適合,過得不快樂,經常活在他人期待中的人閱讀。
適合:所有人。



作者: tsp0800    時間: 2015-11-11 01:57 AM

本帖最後由 tsp0800 於 2015-11-11 01:42 PM 編輯

這本書對於太在意別人的想法且造成自己困擾的人,
以及陷於過去經驗無法走出的人,特別的有意義!

對於太在意別人的想法且造成自己困擾的人,
這本書建議要進行「課題的分離」,
別人怎麼想我們管不著,也不是我們的課題,
我們只要管好自己的課題就好。

對於陷於過去經驗無法走出的人,
這本書斬釘截鐵、毫無轉圜餘地的認為:
「心理創傷並不存在」、「你的不幸,是自已選的」、
「你之所以不幸,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」,
完全否定「決定論」並以「目的論」取代。

總結來說,本書先「否定心理創傷」(P.23;第一夜),
推演出「人是可以改變的」(P.29)、「你的不幸,是自己『選』的」(P.50),
以及「缺乏『變得幸福的勇氣』,所以才會不幸」(P.059),
並告訴我們「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,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」。
這些都告訴我們,不管過去發生什麼事,未來都是可以改變的,都是操之在己的。

本書接下來告訴我們「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」(P.63;第二夜),
並說明了「自卑感」(P.77)、「自卑情節」(P.82)、「優越情節」(P.89)及「炫耀不幸」(P.91)等。

既然「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」,
那麼要解決煩惱,就要先解決人際關係問題。
而要解決人際關係問題,本書認為要「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」(P.136),
並提出「割捨別人的課題」(P.129;第三夜),
認為「課題的分離」是人際關係的入口(P.158)。
也就是說,要解決煩惱,要從「課題的分離」的開始著手。

本書在第四夜(P.177)提出了「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『社會意識』」(P.184),
並且提到「社會意識是我們在思考什麼是『幸福的人際關係』時,最重要的指標」(P.187)。
也就是說,「課題的分離」是解決煩惱的開始,
但若要完全解決煩惱,則需要「社會意識」。

本書在第五夜(P.225)對社會意識進一步闡釋,
說明「要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,擁有社會意識」。
「其中最需要的是『接納自我』『信任他人』還有『貢獻他人』這三項」(P.232)。
因此,若想要完全解決煩惱,最終要朝向『貢獻他人』的〝利他〞精神而努力!

看了許多人討論這本書時,多強調第一夜至第四夜的內容,
至於第五夜必須「貢獻他人」才能完全解決煩惱似乎很少人會去強調。
但是,個人覺得這本書更重要的是「社會意識」裡的〝利他〞精神。

個人讀這本書,也是獲益良多,受到許多啟發,
屢屢有震聾發聵、醍醐灌頂之感。
但是,這些說法是否真的放諸四海皆準,毫無漏洞,
個人尚有些疑惑。

不認同「所謂的自由,就是被別人討厭」。
我們當然想要自由,但自由並不是只有〝被別人討厭〞這種境界。
個人覺得,《論語》中孔子自己說「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」,
也是自由的另外一個境界。
況且,「被別人討厭」恐怕並不都是對的。
《論語》裡面提到:
  子貢問曰:「鄉人皆好之,何如?」子曰:「未可也。」
  「鄉人皆惡之,何如?」子曰:「未可也。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惡之。」
似乎應該是要讓好人稱讚,被壞人討厭,才是對的。

當然,我們並沒有也沒有辦法取悅每一個人,
就想「祖孫騎驢」的故事一樣,沒有自己的想法,終將無法適從。
但是,所謂的自由並不一定要使人討厭。

個人也還無法認同「心理創傷並不存在」。
印象中過去好像認為精神疾病是沒有生理問題的,純粹是精神或心理的問題。
可是後來發現,有許多精神疾病其實是源自於生理上的問題,
而且好像生理和心理是會互相影響的。
如果過去創傷可能影響生理,接著又影響到後來的精神或心理表現,
那麼恐怕就不能說心理創傷完全不存在!

個人也不認同書中提到「你的不幸,是自已選的」。
或許女兒被獸父強暴後可以選擇不同的態度面對,
但單就被獸父強暴這件不幸來說,應該不是女兒自己選的。
總不能把女兒被獸父強暴解釋成不是不幸吧!

此外,書中「你之所以不幸,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」,
恐怕也並非完全沒有問題。
個人無法接受「決定論」或「宿命論」,
但也不認同抹煞過去一切經驗的影響。
有一句話說,人的行為會受過去影響,
如果這句話是對的,那「你之所以不幸,並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」應該就有問題。
例如,小時候遇到一個好老師,可能對這個小孩日後有很好的影響;
而小時候遇到一個很不好的老師,也可能對小孩日後有很不好的影響!
個人比較認同,一個人的不幸與否,
同時受到過去經驗與當事人後續賦予的意義所影響。

書中提到「臉紅恐懼症」的女孩,
究竟是因為「臉紅恐懼症」而無法表白,
還是因為害怕表白失敗而有「臉紅恐懼症」,
這個的因果關係恐怕尚難澄清吧!
例如,可能是因為口臭治不好所以無法表白,
也有可能因為害怕表白失敗而故意有口臭,
這之間的因果恐怕很難說清吧!

個人也不認同「所有煩惱都來自已人際關係」。
例如,我煩惱生活費越來越高,
我煩惱不知道吃什麼食物才是安全的?
我煩惱我有沒有住到海沙屋、喝到鉛水等,
這恐怕都和人際關係無關吧?

不認同所有的關係都必須是「橫向關係」。
更不認同「所謂的『自卑感』就是從縱向關係所產生的意識」。
《論語》裡面提到:
  子曰: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焉: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
我們周遭本來就有能力、學識比我們好、足堪我們學習效法的對象;
甚至不好的人,也足堪我們警戒不要做錯事。
因此,對所有的人保持「橫向關係」似乎並不合理。

此外書中提到,對小孩子的教育也要保持「橫向關係」,
不應該給小孩稱讚或責備,這點個相當不認同。
小孩尚在成長當中,仍然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,
小孩的能力本來就不如家長,家長本來就有教導小孩的責任!

不管如何,還是覺得這是一本很值的閱讀的書,
相信閱讀之後,一定會有許多收穫!
只是閱讀的時候,還是要記得《孟子‧盡心下》的話:「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」。



作者: h1h2h3h4    時間: 2017-12-17 12:13 PM

Great!!! good opinions. Thank you.{:49:}




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(http://wwwhhj.eyny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